中国最需要安保的三位科技天才,个个让美国“咬牙切齿”!

万万没想到,美国最想除掉的中国人,不是马云,也不是任正非,更不是曹德旺,而是下面这三个科技顶流,他们没有雄厚的资本,也没有庞大的商业帝国,却用一己之力让美国咬牙切齿!
第一位,用机器人碾压美国科技的90后天才,王兴兴。
王兴兴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普通家庭里,从小就非常内向,在学校就是个小透明,因为偏科严重,英语很少能够及格,曾经很长时间都是公认的学渣。可谁也想不到,三十年之后,就是这个普通的年轻人,能让英伟达黄仁勋成为迷弟,让马斯克佩服的五体投地。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王兴兴虽然英语不行,但动手能力却强的找不到对手,别的孩子在疯狂玩耍,他却关在家里研究各种机器设备,风力小车、自制充电宝、微型喷气发动机……各种疯狂输出。图书馆是他的知识“补给站”,实验室是他的“战斗基地”。

进入大学后,王兴兴彻底迷上了机器人,一年暑假,他纯手工做出了一套3D虚拟现实交互软件,为成功研发机器人的灵巧手埋下伏笔,研一的时候,他又开发出高动态机械腿,把芯片植入四足机器人,并一举拿下了机器人设计大赛第二名,奖金8万块,他的实力终于得到了认可,机器狗的全套开发成本不到2万块钱,这也让王兴兴更加坚信,平价机器人才是未来,不出几年,机器人一定能够走进千家万户。
大学毕业后,王兴兴没有第一时间创业,而是进入大疆打好科研基础,2016年,时机成熟后,宇树科技正式成立,此后便一路开挂,在机器人赛道遇神杀神,遇佛杀佛。2017年,宇树第一款莱卡狗问世,敲开了世界机器人产业的大门,3年后,机器牛奔奔惊现春晚舞台,让14亿中国人吃了一个科技大瓜,2022年,宇树机器狗在北京冬奥会大放异彩,科技感彻底拉满。
王兴兴的出现,让美国人恨得牙痒痒,在此之前,全世界最强的机器人公司都在美国,亚马逊上一个机器人标价动辄几十几百万美元,宇树科技下场搅局,用十分之一的成本完成了美国机器人公司想做就做不到的事,彻底改写了机器人产业的历史进程,也扯下了美国科技的遮羞布。
第二位,投资圈跨界AI的传奇大佬——梁文锋。

谁说中国出不了巴菲特,梁文锋的出现不仅狠狠给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还打破了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垄断。梁文锋,1985年出生在广东湛江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小学老师,梁文锋自小就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学天赋,同龄人还在忙着背公式,他在初中就把高中数学给自学完了,高考结束,梁文锋顺利进入浙江大学,也开始了他的传奇故事。
在大学时期,梁文锋对金融市场充满好奇,这时候海外投资界已经刮起了量化投资的风潮,但国内还是白纸一张,梁文锋手握顶级计算机技术,暗暗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创立中国的量化投资。
这个决定遭到了无数人的质疑,很多人觉得梁文锋是疯了,浙大计算机毕业的高材生随便进个大厂,不出几年就能年薪百万,他却偏偏要走一条没人走过的死路。但梁文锋却胸有成竹,火速成立了幻方量化投资。别人恐惧他贪婪,别人贪婪他恐惧,2013年之后,幻方就像开了挂一样,5年内实现了124%的收益率,连巴菲特都自愧不如。
作为投资人,梁文锋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可他心里还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科技之火,2023年,一家叫做deepseek的人工智能企业在杭州成立,仅仅一年多时间,deepseek单挑chatgpt,干翻open ai,让美国人彻底看清楚了,中国的人工智能不仅在技术上追平了美国,而且成本更低,技术革新更快,这下,美国人真是坐不住了。特朗普连夜发了十几条推特要求全美科技圈自我反省,恨不得全球封杀梁文锋。

第三位,北大数学扫地僧韦东奕。
只要韦东奕出现在北大校园里,必然引发骚动,认识他的人把他奉为“韦神”,不认识的人怕会觉得,哪里溜进来这么一个疯子?网上疯狂流传一张照片,只见韦东奕佝偻着身子吃饭,动作看上去笨极了,和斯文一点不沾边,谁能相信,这样的人竟然是堂堂的北大教授?
1991年,韦东奕出身在山东济南一个书香门第,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韦东奕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数学天赋,简直就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别的孩子还数不清阿拉伯数字,韦东奕已经开始看专业数学书籍了,同龄人还在为中考、高考焦虑万分,韦东奕已经横扫各大数学竞赛,把全球竞争者按在地上摩擦了。
数学是工科、理科、力学、航天和通信的基础,这样的顶级数学人才要是能笼络过来,绝对是一个无价之宝。美国科学院院士亲自给他写信,高薪聘请他去普林斯顿任教,法国数学家团队开出百万年薪,连机票都为韦东奕准备好了,换做普通人早就屁颠屁颠飞过去了,可韦神愣是理都没理,继续在北大燕园做教书匠。

当他提出随机矩阵领域新算法,把计算效率提高了40%,当他把研究成果用于5G通信领域,一举攻克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韦神用顶级数学算力,把卡脖子技术清单改写成自主创新的丰碑。
这三个年轻人,让美国又爱又恨,既羡慕,又嫉妒,王兴兴克服偏科在机器人领域闯出一片天,梁文锋跨界成功突破人工智能技术瓶颈,韦东奕专注数学难题为科研奉献。
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青春的热血与奋斗,为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样的年轻人,都是国家的无价之宝,如果你也支持的话,请点亮你的小红心!
讲真,军迷们会不会被“高科技”所迷惑?聊聊科技树
实际上有一个悖论,世界是依靠“传统”来推进的还是依靠“创新”来推进的?在这一个问题上来看,W君是坚决的站传统的,是不是有那么一点反常识?
今天聊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有粉丝给W君发来了这样的一个东西:

这玩意叫做“欧米茄1(Omega One engine)”发动机。
简单的说下工作原理:欧米伽发动机的名字就已经很好的揭示了这个发动机的结构,“Ω”形态的发动机,发动机由两个轮组成,其中的一个轮子上有一个特定形状的缺口,形成了“Ω”形,另一个轮子上则有一个凸起。两个轮子紧紧贴在一起由齿轮带动一起旋转,当缺口和凸起啮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挤压效应,提高缺口内的空气-燃料混合物压力,从而在一个旋转周期内完成一个内燃机“吸、压、做、排”的动作,也就是转一圈完成了普通活塞式发动机转两圈的工作。

由于没有复杂的气缸、活塞、曲轴、飞轮等一系列和“做功”无关联的部件,这种发动机不仅仅做到了最大的轻量化并且运行相当平稳。
听起来是不是非常“革命性 ”?甚至让人有点兴奋?但问题也正是从这开始的。
W君为什么不“买帐”呢?
这类发动机设计,W君不是没见过。其实每隔几年都会冒出一个“即将改变内燃机命运”的新概念:有人搞偏心波轮机,有人搞等离子点火,有人搞静音燃爆微型机芯……但结果呢?除了媒体吹,除了自媒体阅读量暴涨之外,有哪一个真正上了战场、进了汽车、走进了工业?
Omega One 的设计,表面看起来极为优雅:没有活塞,没有曲轴,没有连杆,没有气门,几片盘子一旋转就能“吃进去空气、吐出能量”,甚至号称可以同时兼容汽油、柴油、氢气甚至航空煤油……听起来是不是比什么涡轮机、活塞机、转子机还牛?
但工程这东西,不是拼“听起来好像很合理”,而是看“能不能跑、能不能冷、能不能修、能不能量产 ”。
首先 ,密封就是一个巨大的“天坑”。通过旋转输出动力的四冲程发动机并非只有Omega One一个,这里咱们旁证一下(有点得罪马自达车主了……),马自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使用转子发动机作为自己的汽车动力。

一时间“转子无敌”的观点在汽车圈子里面就爆开了,很多人就被这种新奇的发动机所吸引。不过,马自达当年购买的是德国NSU的专利和技术授权,NSU很多人不熟悉,这是一个1873年成立的德国车企,在1969年被大众收购,在之后又和一家叫做“汽车联盟”的车企进行合并重组,最后就诞生了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汽车品牌——奥迪。所以,只要用大脚趾头都可以想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如果“转子发动机”真的能打,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奥迪车早就应该普遍使用转子发动机了吧?
而事实是——在2010年奥迪还的确是想复活转子发动机,推出了一个叫做“E-REV”的电车方案

利用转子发动机在合适的时候给电池充电,作为电车的增程方案存在。又是十几年过去了,这个东西依然没有落地。
其实,前面说的Omega One引擎也是如此,本身“高科技”,看起来让人眼前一亮,但现在W君直接预测——它并不能走得比“转子发动机”更远。
原因恐怕就在于活塞式发动机才是内燃机的最优解。

这里很多人要问为什么了,答案似乎很反直觉——虽然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在燃烧效率和转换效率上并不占优势,而且燃烧室之外庞大复杂的机构也让活塞式发动机显得庞大笨重,但是这些额外的东西都是必须存在的。

实际上,由于Omega One引擎的圆盘结构,燃烧往往仅在圆盘的一段位置上进行,而热量的发散则会导致圆盘结构本身的热并不均匀,简单的热胀冷缩知道吧?这会让圆盘结构在工作的过程中产生质量偏移的情况,导致这台发动机在工作的时候会有更加明显的震动。同时,这种不可控和不可计算的热致变形也让Omega One引擎的气密和配合出现偏差。如果要对这些弊端进行修正其实所需要花费的外围设计就要远比发动燃烧室环结构要复杂得多了。
相对应地往复式活塞引擎似乎也很难稳定质心对吧?但可以依靠多个活塞气缸加上曲轴的设计让转动更加平稳:

如果这还不行,甚至可以制作星形引擎让发动机的活塞垂直于轴线运动:

所以W君说活塞式发动机就是当前内燃机体系的最优解——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所有的“缺点”都已经可以被工程体系所吸收。
那些你以为的“冗余结构”,比如飞轮、曲轴、连杆、缸体强化、气门调控,这些其实都是为了解决两个根本问题:燃烧的控制性 和 能量输出的稳定性。这些结构虽然看起来繁复,但它们稳定、易冷却、易修复、可批量生产、性能一致性高——这才是工业的核心。
当然了,这是点科技树的问题。

一个技术被发明出来,例如汽车:

奔驰1号安装了一台0.9升的单缸引擎。

实际上它的结构就更符合我们印象中的往复活塞式发动机的经典结构,

这个引擎和我们现在常见的汽车引擎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在下部有一个巨大的飞轮,依靠惯性维持发动机活塞的旋转,通过在气缸周围铺满纤维棉花加热汽油,依靠汽油的蒸汽混合空气进入汽缸内爆燃可以取得最大500瓦(2/3马力)的输出功率。
我们很熟悉的化油器、增压涡轮、连杆瓦、曲轴瓦、阻水圈、机油泵、曲轴等等部件在这台发动机上都没有任何踪影。甚至正时盘、油门也不存在。
这些东西是如何一点点被加进去的呢?主要是为了修复这种“经典的发动机”在使用中的各种弊端。就是一点点一点点的改进。每次改进,科技树就倾斜一点,到了一个半世纪之后,再看现在的引擎是不是已经和之前的原型设计有了巨大的区别?

经典汽车发动机的设计要素在最新的汽车发动机上上存在,但只是现代汽车发动机上一个很小的部分,功能的实现方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就源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在当时的材料选择上不断被“点歪”的科技树发展上。如果当时有燃油喷射系统,第一台发动机是不会在气缸外裹着浸满汽油的毛毡的;如果当时有正时皮带,第一台发动机也不会依靠一个不断打火的火花塞来引火。
这就是今天的主题“世界是依靠‘传统’来推进的还是依靠‘创新’来推进的?”一个“创新”是很难推动世界发展的,只有在这个“创新”上不断的修修改改,用现有的技术不断弥补“创新”中的各种不足,才能真正的有改变世界的能力。真正改变世界之后,回头再看这些“创新”就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所谓的“创新”也就早成了“传统”。
其实这是一个相当简单且朴实无华的道理。但不知道怎么的,到了军迷圈子里就成了一个被忽略掉的部分。

例如斜爆震发动机,本质上我们仅仅在实验室环境中构建了一台推力只有40公斤的概念模型,验证了这台发动机可以烧煤油。就成了我们有“16马赫”飞行速度的战斗机了。
这事情就有点非理性了。
这样理解,一个发动机有可能能在16倍音速的飞行环境中工作,这只是发动机可能达到的性能。但是要知道,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材料可以经受住这么高速度下的气动加热。

马赫2.7以上持续飞行,飞机主体结构的温度可以达到380度。这是可以让铝镁合金散架的温度,为此“米格”-25采用了更耐高温的不锈钢制造,SR-71也是全身使用了钛合金
飞行速度达到了马赫16,在临近空间的声速大约为280米/秒,大气密度不足地面上的0.01%,但即便是这种环境下,马赫16的高速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让飞行器表面达到3000K ~ 4000K的温度,也就是3000~4000度。(当然了,你可以去减273.15换算成“更精准”的摄氏度)。已知的人类材料中只有少数几百种可以在这个温度下不被汽化,在这不被汽化的几百种材料中仅有几种可以隔绝热量,让外部的气动热不影响内部结构。

再加上几种高热量下蒸发吸热的材料

实际上可选做“16马赫战斗机”的材料几乎为0。
举个例子:2024年一架X-43A被B-52携带至高空,进行验证飞行。
一提到X-43A很多军迷都会想到是这张图:

没有错误的!这的确是X-43A的本体,但很多军迷会忽略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尺寸”。
这是X-43A挂在B-52上的样子:

“黑飞机”变成“白飞机”了?你得有大家来找茬儿的眼力才能注意到图片中的X-43A

X-43A长度只有3.7米,翼展只有1.5米,高度只有0.6米,什么概念?其长度和去年新出的奇瑞QQ相比要短2厘米,高度仅仅为奇瑞QQ的一半,宽度基本相当。

军迷们很喜欢的PL-15的长度为3.9米,这架“超高音速飞行器”装不下一枚PL-15。

那么飞行成绩如何呢?
2004年11月16日X-43A在飞马座火箭助推器在 40000 英尺高空与 B-52 运载器分离,其固体火箭在 110000 英尺高空将整体速度提升至 马赫 10 。X-43A 以 马赫 9.8的速度分离,发动机以 马赫 9.65 的速度启动,持续 10-12 秒,推力约等于阻力,14 分钟后滑翔坠入太平洋。
在这段飞行时间内消耗了1.2吨燃料,并且造成了X-43A失去了回收价值。一次性飞行 而已。
但我们推算一下,一架歼-20吨燃油量大约是15吨 ,以这架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油耗来说,可以推动其飞行不足两分半 。
实际上无论中国、美国的高超音速飞行器都在起步阶段,目前连奔驰1号的发动机水平都没到。毕竟奔驰1号属于量产车。现在的高超音速飞行器都还是试验产品。
这些东西还要继续加“外围”,以保证其可以长时间稳定的运行。加来加去你以为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是这样的:

说不定到最后就变成了这样的:

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过程,往往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尺度。所谓的遥遥领先,弯道超车是完全不存在的 。历史的客观规律证明了不可能依靠一小撮人的灵光一闪而真正的改变世界。
工程技术的发展并不以“想法的新奇程度”为进化轴心,而是以“体系的可修复性与可积累性”为判断标准。创新不是不要,但要落到传统所构筑的地基上,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如果你看明白这篇文章,其实你就会对很多“新东西”有“免疫力”,严格意义上说即便是天才的设计也难以对抗任何一个领域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积累,一个是战胜不了几万几十万人的。
有了所谓的“遥遥领先”,你得知道“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但话说回来,事情总得一步一步做。
相关问答
科技树是什么意思?
通过选择发展不同的技术方向导致不同的研发结果,用图形表示则成树状图像。科技树(英文:Technologytree),为游戏术语。意思是在游戏中,通过选择发展不同的...
那些写穿越到东汉末年三国的小说基本上会攀哪些科技树?
开矿,冶铁,炼钢,转炉,强弩,板甲。颗粒黑火药,米尼步枪,火箭炮。金鸡纳霜向南开荒。各种机床,车铣铇磨钻,石墨坩埚合金刀片。水泥厂,铺路架桥筑城。...开...
帝国时代终极版全科技树是什么意思?
帝国时代终极版全科技树是指在游戏《帝国时代终极版》中,玩家可以通过研究、建造和升级科技来获取各种优势和特殊能力的一套完整的科技系统。全科技树包括了...
论地球的科技树?
个人理解,你这有点失眠,但是想的问题,可以说是现代科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科技需要创新,人类在科技上,现在处于停止不前状态,都是原有科技的添枝加叶,...个...
全面战争三国,科技树详解及初期策略建议?-ZOL问答
7条回答:对于全面战争三国中的科技树玩法,很多网友可能还不甚了解。别担心,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详细的科技树操作指南,对这个系统感兴趣的朋友可千万不要错过...
全战三国科技树怎么点?
全战三国的科技树分为5种派系,因为发展方向的不同加点也不太一样,一般来说都会先攻坚一个派系然后再去解开其他派系,而派系里面能解锁的建筑也不太一样,所以...
点亮科技树什么意思?
点亮科技树是指通过学习和掌握一系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逐步提升自己在科技领域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过程。科技树是一个类似于游戏中角...
光明勇士科技树怎么提升?
光明勇士科技树提升攻略:玩家们想要提升科技树的话,需要先解锁对应的技能,这些技能需要玩家们通过完成一些任务来获得。获得技能之后,玩家们还需要消耗一定的...
霓虹深渊科技树可以重置吗?
霓虹深渊科技树不可以重置,因为霓虹深渊科技树是由霓虹深渊官方系统自动维护的,玩家只可以按照霓虹深渊科技树顺序进行游戏,是不可以对霓虹深渊科技树进行重置...
文明5征服新世界剧情科技树?
科技树前期有远古uu的直奔uu科技,没有的先出弓箭,然后研究著作造学院区,接下来,研究解锁伐木场科技,这代伐木场很好用,山头不多中期产能全靠这个了,接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