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深企“薪酬王”花落谁家?哪家企业福利最好?


日前,A股上市公司年报基本已经全部出炉。除了业绩表现,上市公司的薪酬也一直触动市场的神经。其中,董事长们这些上市公司的掌舵人,以及总经理们受关注度尤高。截至2020年底,深圳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33家,总市值超过9.1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总资产近31万亿、净资产超过4万亿。那么,这些上市公司中,谁是最赚钱的老板?“霸道总裁”们能年进多少斗金?对于普通打工者而言,进哪些公司最有可能年底盘算收入时笑开花?
南都记者查询梳理Wind数据以及多家企业年报发现,去年在深圳注册的A股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和总经理年薪最高者均花落迈瑞医疗(300760.SZ),分别是2517.62万元的李西廷、1478.43万元的吴昊。另一家董事长和总裁的薪酬同时在千万以上的是地产巨头万科,颇为罕见。
金融和地产仍是最易出高薪的行业。其中,有些金融企业的员工平均待遇甚至已经超过了不少上市公司的董事长。
董事长年薪
高的能买1栋小别墅,低的够不着1平米
2020年,在深圳注册的A股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年度薪酬超过千万的有4家。其中,迈瑞医疗的李西廷最高,税前报酬总额为2517.62万元。
今年69岁的李西廷高学历出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低温物理专业,主持创办了迈瑞医疗。
紧随其后的是鹏鼎控股(002938.SZ)的沈庆芳,与李西廷同龄,税前报酬总额为2510.4万元。值得一提的是,沈庆芳的年薪分走了该司管理层年度薪酬总额5323.1万元的半壁江山。
算下来,单从税前报酬来说,李西廷和沈庆芳就能日进约7万元。以深圳目前的房价来看,他们一年的税后到手收入足以买下一栋小别墅了。
其他两位分别是万科A(000002.SZ)的董事会主席郁亮,税前报酬总额为1247.3万元,以及中集集团(000039.SZ)的麦伯良,税前报酬总额为1006.2万元。
以税前报酬总额计,前十位的还有:第一创业(002797.SZ)的刘学民980.7万、金地集团(600383.SH)的凌克943万、中兴通讯(000063.SZ)的李自学850.1万、中国平安(601318.SH)的马明哲835.9万、神州数码(000034.SZ)的郭为684.7万以及大族激光(002008.SZ)的高云峰616.4万。
董事长年度薪酬介于500万元—1000万元之间的还有8家公司,分别为:格林美(002340.SZ)、国信证券(002736.SZ)、招商蛇口(001979.SZ)、比亚迪(002594.SZ)、神州信息(000555.SZ)、长园集团(600525.SH)、招商证券(600999.SH)及莱宝高科(002106.SZ)。
然而,同为董事长,薪酬却有着天壤之别。在深圳A股市场的另一端,年薪不足百万的有164家,其中低于30万的有14家。
最低的是力合微(688589.SH)的贺臻,年度薪酬1.64万,而且是税前。这是什么概念?以深圳目前的房价,一平方米都难以买到。与最高者李西廷相比,相差1500多倍。
还有3家公司董事长的年薪恰好或低于10万元。不过,他们也在公司关联方获取报酬。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本身或是面临退市风险,或是营收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大幅下滑,或是亏损严重。
总经理薪酬
“霸道总裁”中不乏年薪千万者
与头号人物董事长的薪酬相比,总裁们的收入也不遑多让。2020年,在深圳注册的A股上市公司中,总经理薪酬虽然没有超过2000万的,但拿到千万薪酬的仍大有人在。
其中拔得头筹的仍是迈瑞医疗(300760.SZ)。现年48岁的迈瑞医疗总经理吴昊,税前报酬总额为1478.43万元。
吴昊同样有着光鲜的学历,其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已在迈瑞医疗就职二十余年。
千万薪酬总裁还有2位。一位是万科A(000002.SZ)的祝九胜,2020年其税前报酬总额为1123.1万元。此外,中兴通讯(000063.SZ)的徐子阳,金额为1118.3万元。
超高薪酬的背后,是企业业绩的向好态势,以及庞大的企业规模。就拿董事长和总经理薪酬均在千万以上的迈瑞医疗和万科来说:2020年,迈瑞医疗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0.26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66.58亿元,同比增长42.24%,目前市值已超5000亿元,股价400多元。
而2020年万科业绩稳健增长,实现营业收入4191.12亿元,同比增长13.92%,实现归母净利润415.16亿元,同比增长6.80%,万科A的市值也已超过3000亿元。
不过,与全国A股市场的“打工之王”们相比,迈瑞吴昊的收入还差了那么一点。
2020年,总部位于重庆的金科股份(000656.SZ)原总裁喻林强报酬总额为2836万元,而且是税后,荣登2020年A股房企高管薪酬榜首,但他在今年金科股份人事大变动后,已卸任集团总裁。
金科股份去年成绩单较为亮眼,实现营业收入878亿元,同比增长29.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70亿元,同比增长23.7%。该司对职业经理人也颇为豪爽,除了喻林强,副总裁方明富和执行副总裁李华的税后报酬总额均超千万。
以税前报酬总额计,总经理们的年度收入居前10的还有:中国平安(601318.SH)的谢永林998.3万、中信证券(600030.SH)的杨明辉993.5万、第一创业(002797.SZ)的王芳894.3万、金地集团(600383.SH)的黄俊灿805万、深康佳A(000016.SZ)的周彬613.5万、南山控股(002314.SZ)的王世云563.1万,以及鹏鼎控股(002938.SZ)的陈章尧548.3万。
年薪介于500万元—1000万元之间的还有4家公司,分别为南玻A(000012.SZ)、深科技(000021.SZ)、招商证券(600999.SH)和招商蛇口(001979.SZ)。
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不足百万者有82家。其中,低于30万元的有4家。不过,与董事长们相比,总裁的最低薪要稍高一些,最起码没有低于10万元的。
最低的是有退市风险的*ST九有(600462.SH)的肖自然,年薪12万元。不过,如同很多上市公司的大佬,她也在公司持股。
行业平均薪酬
金融、地产行业遥遥领先
金融和房地产仍是当仁不让的多金行业。无论是董事长还是总裁,高薪酬者大多来自于此。以董事长的薪酬为例,根据申万一级行业排序,南都记者统计下来发现,金融业的平均薪酬遥遥领先。比如说,非银金融行业董事长平均薪酬高达572万,总经理的平均薪酬高达678万。
非银金融业的大头是券商,包括中信证券、第一创业、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和长城证券。
深圳券商业去年成绩斐然,多项业务居全国同行业领头羊位置,券商一哥中信证券的表现尤为亮眼。据中信证券的年报,截至2020年末,中信证券总资产达1.0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3.00%,成为国内首家资产规模过万亿元的券商。
而据深圳证券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报告,截至2020年末,深圳券商净资产5102.61亿元,同比增长21.50%,全国占比20.51%;净资本3707.37亿元,同比增长12.62%。其中,招商证券、国信证券、第一创业证券等各自通过定增、配股等方式,累计实现增资扩股468亿元,资本实力大幅上升。
另外,地产大佬们的收入也备受瞩目。因为多位董事长未在公司领取报酬,所以南都记者选择以总经理的薪酬为样本:总裁们平均薪酬高达330万元,虽然只是非银金融同行们收入的一半,但也甩出其他行业一大截,位居榜眼。
相对来说,公用事业、国防军工和化工行业的大佬们薪酬低一些,年薪不足百万,跑输了全国A股同行们的平均值。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未在公司领取报酬。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或在公司关联方或是股东单位获取报酬;或是公司净利润严重亏损;或是公司仍在成长期,董事长作为实控人不领取报酬。
上市公司人均薪酬
高的80多万低的5万,相差15倍
对于普通打工者而言,去哪些公司最靠谱,哪家企业能让年底的荷包最鼓胀?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人均薪酬前十的公司分别为:招商证券,中信证券,中国广核,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汇顶科技,华大基因,国信证券,长城证券和深南电A。
其中,位居第一的招商证券人均薪酬为81.24万元,中信证券紧随其后,为81.16万元,二者遥遥领先。其他8家公司的人均薪酬均在40或50多万元。
不意外的是,这十家上市公司中,金融业占比最大,但比重之高仍是令人瞩目:银行2家,券商4家,合计占比高达60%。毫不夸张地说,这些金融企业的员工平均待遇已经超过了不少上市公司的头号人物。
深圳金融业薪酬为何如此之高?据南都记者了解,深圳国际科创城市的定位吸引了大量金融人才,推动了薪酬水平的水涨船高;此外,深圳金融业高端人才匮乏带来的高薪酬拉高了平均水平。
有塔尖的金,就有塔底的沙。人均收入垫底的后十家公司大多集中在电子、建筑装饰和商业贸易等传统领域,人均年度薪酬仅五六万元。
可以看到,金字塔的顶部和底部之间,人均年薪相差15倍之多。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王玉凤
A股市值最高半导体公司诞生!四年股价翻三倍,汇顶科技如何炼成

芯潮(ID:aichip001)文 | 轩窗
A股历史上首支破千亿市值的半导体公司诞生了!
9月23日A股开盘后,汇顶科技涨幅一度飙升到6.31%,冲破千亿市值大关,市值达到了1023.16亿元人民币。今天,汇顶科技股价依然保持着上涨势头,截至发稿,汇顶科技市值已经冲到1045.27亿元。

据了解,A股市场现共有28家芯片企业,其中做芯片设计的企业有17家,就包括了在A股芯片设计领域市值排名第一的汇顶科技。
与此同时,汇顶科技也成为了继今年3月立讯精密登顶千亿市值后,第二支在A股诞生的千亿市值手机产业链股票!

▲今年汇顶科技股价上涨接近3倍
2019年以来,手机指纹识别芯片厂商汇顶科技就受到了资本的追捧,从年初(1月2日开盘)77.88元/股涨到目前(9月24日收盘)229.23元/股,涨幅近3倍。
汇顶科技做的是触控芯片和指纹芯片,尤其在屏下指纹识别领域,汇顶科技占据了90%的智能手机市场。国内头部手机厂商的华为、OPPO、vivo、小米,以及中兴、联想、魅族等都是汇顶科技的客户。
虽然,汇顶科技的产品属于消费类芯片,在技术难度上没有手机SoC复杂,但在指纹识别芯片这一细分领域中已经达到了领先水准。如果你还记得的话,OPPO曾在去年9月对汇顶下了5年的“封杀令”,仅仅一个月后,又迅速握手言和。
从OPPO“原谅”汇顶科技这件事上足以看出,汇顶在指纹芯片上的地位。这种待遇,在手机供应链上,此前也只有高通才能享有。
这样一家让手机厂商“又爱又恨”、坐拥千亿市值的智能手机供应链企业到底是如何炼成的?本文将带你一探汇顶科技市值冲顶千亿背后的秘密。
一、汇顶科技的千亿历程
汇顶科技的名字可能没有台积电、富士康这些同样是手机产业上游公司的名气大。在此之前,它没有被大家重视起来,原因之一可能是没有打入苹果供应链之中。
苹果是业内最早使用指纹识别技术的手机厂商之一。尽管去年曾传出苹果将采用屏下指纹识别技术的传闻,但直到本月iPhone 11系列的发布,我们也没有看到苹果想要使用屏下指纹识别机会的瞄头。
没有智能手机先锋苹果公司的背书,这样一家坐落在深圳福田的芯片上游企业,是如何一步步迈进千亿市值俱乐部大门的呢?

▲汇顶科技创始人、董事长 张帆
汇顶科技于2002年在深圳成立,由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帆创立,最初定位是为民用固定电话提供IC芯片。
张帆出生于1965年,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在创办汇顶科技之前,曾就职于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所、日本北陆电器株式会社深圳办事处、深圳市成电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目前,张帆任汇顶科技董事长,持有汇顶科技48.14%的股票,是 汇顶 科技的实际控制人。

▲汇顶科技股东持股情况(部分)
2005年在张帆带领下,汇顶科技开始转型做触控芯片业务。这也成为汇顶发展历史上第一次下注成功的关键。关于汇顶科技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历程,后文将详细展开。

▲自上市以来汇顶科技股价走势图
2016年10月17日汇顶科技在A股上市,首日瞬间暴涨44%,达到上市涨幅限制。
目前,汇顶科技定位于基于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包括芯片设计,软件开发,以及向客户提供完整解决方案。主营的业务是设计芯片,设计指纹识别芯片。
产品方面,也较为多元,包括微控制器、低功耗蓝牙、心率传感器、入耳检测、生物识别产品、人机交互产品。应用领域集中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门锁等等。

▲汇顶科技的主要客户
尤其在智能手机领域,汇顶覆盖了全部国产手机的头部企业,华为、OPPO、vivo、小米都是它的大客户。在其他领域,汇顶科技的客户也都是业内大佬,格力、谷歌、亚马逊、三星、戴尔、LG、诺基亚、华硕、惠普等都是汇顶的重要客户。
在指纹识别方案中,光学指纹识别是近年来新兴起的领域,这正是因为押对了这一领域,汇顶科技可以说赢得了整个指纹识别市场。
目前流行的整面屏手机要有指纹识别功能必须要用光学屏下指纹识别芯片。拿具体的手机机型来说,刚刚发布的华为Mate 30系列、vivo NEX3,以及此前这几家手机厂商发布的旗舰产品,都采用了汇顶的光学指纹识别方案。

▲汇顶科技2019年半年报主要会计数据
在屏下指纹逐渐成为国产旗舰手机标配后,汇顶科技的业绩也随之大幅爆发式增长。据汇顶科技2019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收28.87亿元,同比增长107.91%;净利润10.16亿元,同比增长806.05% (去年同期营收13.9亿元,净利润1.12亿元)。
从财报来看,汇顶科技将业绩增长归功于屏下光学指纹大规模成功商用。2019年上半年财报指出,汇顶科技的屏下光学指纹方案已用在华为、OPPO、vivo、小米、魅族、联想等共64款机型。

▲截止到今年4月23日 汇顶科技公布的屏下光学指纹商用数据
二、时势造汇顶:三次压准行业风口
汇顶科技的最核心的产品应用方向为智能手机,其特点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回顾汇顶科技18年的成长史,我们发现,它三次压准了智能手机的发展方向。
首先是押宝电容触控技术。
2005年汇顶科技押宝电容触控技术,两年后,年苹果正式发布iPhone,开创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先河。自此触屏成为手机发展趋势,电容传感器成为了触屏下指纹识别的重要技术路线。
虽然,汇顶没有成为苹果的供应链企业,但在国内手机厂商纷纷跟进智能手机的大势下,2008年汇顶的电容触控芯片大批量发货,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2015年电容触屏芯片已经经历了由一代到五代的更替,技术不断成熟、成本和价格不断下降,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汇顶科技业绩报告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从2015年到2018年,三年间,汇顶科技的触控芯片业务持续下滑。

▲汇顶科技AMOLED系列触控屏产品
目前,汇顶科技已成为三星显示、京东方等知名屏厂的正式供应商。其GT9886系列、GT1151和GT9286电容触控芯片已通过三星显示和京东方等屏厂的AMOLED验证, 在华为、vivo、魅族、努比亚等终端产品上实现量产。
2013年,汇顶科技迎来了一次影响命运的“转型”——开始做指纹识别芯片。
2013年苹果在iPhone 5S上率先应用指纹识别技术,自此生物识别技术开始在手机产品上快速蔓延。

▲搭载汇顶活体指纹识别技术的中兴天机7MAX(2016年发布)
汇顶科技的指纹识别芯片则是在2014年推出的,2015年技术成熟,2016年汇顶科技的业绩实现爆发式增长,然而到了2017年,短短2年后,手机市场饱和、电容指纹技术趋于成熟,市场红利期将尽。在此情况下,汇顶科技的业绩增长再度呈现疲软状态。
为了摆脱对单一产品的依赖,汇顶科技开始不遗余力的进行研发投入拓宽产品线。在技术上拓展3D人脸识别、屏下指纹、NB-IoT整体解决方案;市场方面则寻求汽车电子、智能家居、可穿戴等领域的机会。
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2016年汇顶科技迎来了第三次机遇——押宝光学指纹识别芯片。
从2016年开始,智能手机领域掀起了全面屏之风。在全面屏的风潮下,光学指纹识别芯片应运而生。汇顶选择了光学指纹识别路线,一做就是五年。
2017年9月苹果iPhone X的发布,取消指纹识别,引入Face ID,这让市场对指纹识别信心开始降低。但汇顶科技并没转而研发人脸识别,而是集中资源攻下了屏下指纹技术。
回顾这段历史,汇顶科技CEO张帆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2017年9月份苹果放弃指纹方案之后,对汇顶和客户都产生了很大震动。投入屏下光学指纹研发像是走一段夜路,回头胆战心惊。”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汇顶砸入了非常大的人力和财力进行光学指纹识别研发。据汇顶公布的业绩报告显示,汇顶目前拥有1200名研发人员,其中做光学指纹技术的就有500人,占据了40%。
和光学指纹识别竞争的,还存在着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脸部识别,两一种是超声波识别。它们都属于生物识别范畴。经历了三年时间,这三种生物识别技术方案也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在全球头部的手机厂商中,苹果还在坚持3D人脸识别,三星选择了超声波指纹识别方案。而几乎所有国产手机都采用了屏下指纹技术方案,汇顶科技也成为了它们的供应商。

▲搭载汇顶科技光学指纹识别方案的vivo NEX 3
刚刚发布的Mate 30系列、vivo NEX 3、OPPO Reno、小米 9上。在荣耀、一加、Redmi、中兴、魅族、联想、Moto、iQOO、realme、黑鲨等旗舰机型上,汇顶的光学指纹识别方案也在广泛应用。
传统的指纹识别使用的是电容检测的方式,屏下指纹识别则采用的是光学技术,两者的原理是完全不同的。汇顶科技也是目前全球同时在电容指纹技术和光学指纹技术上都有着非常优异表现的唯一公司。
屏下指纹技术目前只适用于OLED屏,在智能手机广泛使用的LCD屏上却还未攻克。由于LCD屏厚度高过高,透光性不好,传感器很难读取到指纹。加之LCD不能主动发光,背光光源会干扰光学指纹识别,所以业内还没有出现可量产的LCD屏下指纹手机。
现阶段,汇顶科技还在屏下指纹技术上发力研发,希望能攻克LCD屏下指纹技术。
三、手机产业链繁荣背后的千亿现象
在手机概念股中市值破千亿的企业可以说是鳞毛凤角。目前,在A股和港股市值超过1000亿的手机供应链企业,有京东方、舜宇光学、立讯精密,再加上今日入局的汇顶科技。
虽然,目前智能手机产业增长遇到瓶颈,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量下滑。但拨开手机产品背后,手机供应链却在繁荣发展。
除了汇顶科技,近年来,在智能手机供应链上也出现了多家千亿市值企业。苹果概念股、华为概念股在其中的表现非常强劲。
1、京东方——因柔性屏概念大涨
今年2月,受智能手机柔性屏技术影响,京东方大涨,仅在2月14日就成交140亿元,在A股市场连续三日涨停,突破千亿市值大关。
目前,京东方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和LCD显示屏供应商。在LCD领域,三星将采购京东方屏幕。截止发稿,京东发A市值为1359亿元。
2、舜宇光学科技——镜头模组巨头
舜宇光学以光学零件和光学仪器起家。目前拥有三大事业(光电产品、光学零件和光学仪器)的十个板块,在车载镜头、手机摄像模组、玻璃镜片销量、手机镜头等领域销量都处于全球前列二。2007年舜宇光学在港交所上市。
今年8月,舜宇光学科技公布2019年中期业绩,与此同时舜宇光学股价也迎来了新一波的涨势,当日涨幅达10.53%,市值达1047.49亿港元。截至发稿,舜宇光学科技市值为1246亿港元(约1131亿元人民币)。
3、立讯精密——借势5G概念大涨
成立于2004年的立讯精密,以电脑连接器起家,2010年登陆中小板上市。2014年打入苹果供应链,成为Apple Watch无线充电模块的核心供应商。
2017年立讯精密成为AirPower的无线充电Tx线圈的独家供应商,2018年立讯精密成为iPhone的主要无线充电Rx线圈供应商。
今年1月份开始,立讯精密股价迎来了疯狂的暴涨,到4月,受益于5G概念以及大盘走势等影响,大部分手机概念股股价都有所回升,立讯精密也在此时借势突破了千亿市值。截止发稿,立讯精密市值为1475亿元。
4、蓝思科技——成败皆因苹果
除了以上几家保持着千亿市值的企业,在智能手机供应链中曾登顶千亿市值的公司还有一家——蓝思科技。
2017年11月,苹果概念股蓝思科技创下1074.8亿元市值记录。然后,成也苹果,败也苹果。
蓝思科技的产品投入和订单过于依赖苹果,去年苹果公司股价一路下跌,蓝思科技的业绩也出现了明显的滑坡。截至发稿,蓝思科技市值仅有463亿元,相比于当年的千亿市值已经跌去近60%。
不过,从整体上看,在苹果iPhone 11和华为Mate 30发布后,苹果概念股和苹果概念股都呈现出来相当好的增长势头。
9月13日苹果iPhone11发布后,A股的苹果概念指数9月16日迎来大涨。自2019年以来,涨幅接近50%。该板块市值从年初的9089.85亿元飙升至1.38万亿元,暴涨近4000亿元。
今年以来,华为概念股走强,其中翻倍股辈出。9月22日,自华为Mate 30系列发布后,华为概念股大涨。进入2019年来,20多只华为概念股今年涨幅超100%,射频前端芯片供应商卓胜微3个月股价涨9倍。
结语:智能手机行业下行中的行业机会
回顾汇顶科技登顶千亿市值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汇顶的成功,与其独到眼光,三次踩中行业风口关系紧密。在这背后,我们可看到了汇顶科技掌握着光学指纹识别的核心技术,才成为了纵横手机产业链的顶级玩家。
汇顶科技登顶千亿市值,无疑在这个秋天给智能手机产业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也在向产业昭示着,智能手机产业链存在着丰厚机会,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市场越来越强调技术创新的当下。
除了汇顶科技,我们也看到了国内智能手机供应链企业的崛起,催生了登顶千亿市值的一家家企业:京东方、舜宇光学、立讯精密。在5G风口下,手机市场下一个千亿市值供应链企业又会是谁呢?
相关问答
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怎么样?薪资待遇高吗?申请方
[回答]本文用真实数据与头部企业案例,揭秘行业趋势与高薪逻辑!1.核心就业领域及头部企业需求暴增2023年教育部数据显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率突破95%...
必胜28官网【40分钟了解】官方版APPv8.4.7-图吧地图
基本含义(BasicMeaning):精工科技主营业务为碳纤维新材料、太阳能(5.140,0.14,2.80%)光伏等领域的专用设备,具有低空经济、机器人(22.460,0.03,0.13...
emobile下载【15分钟了解】汉化版APPv8.7.14-图吧地图
emobile安卓下载📗🧊⏏Meta方面亦是如此